我市多措并举改善创新生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
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去年以来,我市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聚焦创建国家高新区目标任务,支持企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步伐,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科技创新释放的无穷活力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记者近日走进揭阳高新区的揭阳市大立模具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多台自动化数控加工设备全力运转,正在生产各种模具零件。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树钦介绍,整个生产过程通过智能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大立模具厂有限公司始终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日用品、汽车摩托车配件等模具的研发设计。“企业只有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在陈树钦看来,只有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才能做强做大。
为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揭阳高新区出台《揭阳高新区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揭阳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等惠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围绕揭阳产业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需求,我市大力建设重点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采用企业自建、校地共建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大立模具厂有限公司与汕头大学联合建立“汕头大学大立模具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模具的研究、设计、制造;2008年12月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公司成立“广东省大中型精密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2020年7月建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同年再次被认定为中国精密注塑模具重点骨干企业。
陈树钦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出台了多项暖企稳企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相关科研攻关项目,他对此深有体会。“近三年来,我们公司就获得各类科技补助资金累计160万元,这笔钱有力支持了公司研究项目创新。”陈树钦说。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我市始终坚持走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后劲。我市企业也纷纷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创新发展,提高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成绩斐然。
作为我市一家从事橡胶机械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端轮胎成型鼓专业企业,广东日星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星机械公司)拥有一批先进的数控生产制造设备和技术研发人才。多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轮胎成型技术难题开展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其中轮胎硫化内支撑机构及轮胎硫化机解决了轮胎成型过程中脱胎难、成品率低等难题,提高了成品质量和效益;轮胎钢圈校正鼓可修复有缺陷轮胎,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轮胎生产效益。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星机械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先后成立揭阳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汕头大学等合作开展相关项目研发。同时该公司也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院级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实现产学研相融合,为企业集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为推进公司研发创新,我们投资5000万元建设集智能办公、实验教学、论坛沙龙、智能展示于一体的研发大楼,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日星机械公司总经理谢燕华和记者说,研发大楼建成后,既能改善研发人员的工作环境,又能树立和提升企业形象,助力企业壮大研发队伍,持续发力研发创新。据其介绍,今年该公司还将加快建设数字化智慧工厂,通过运用5G、边缘计算、AI等新技术,建立5G+智能物流、5G+智慧园区、5G+智能生产,实现对设备生产运行状态的实时跟踪监测、远程运维、在线监测等,不断提高生产及服务水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企业坚持质量为本,积极谋求转型升级,通过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创新,致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发展行稳致远。值得一提的是,揭阳高新区在快速发展中构建起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2+1”现代产业体系,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25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62个。2022年揭阳高新区新增专利授权453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87件,外观专利359件。新增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企业2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全力推进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2022年“一核三区”共开发科研助理岗位357个,招聘科研助理81人。
揭阳大地上,创新的澎湃动力,正铺展开一幅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