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BOB体育登录官网!

时间: 2024-06-23 19:53:40 |   作者: BOB体育登录

  6月12日,“爆锤”中国医药界长达半年之久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迎来反转,年内落地无望,药明系等上榜企业终于能暂时喘口气。

  国家意志 PK 全球市场合理分工,人的因素终归落于下风。然而,在医药行业“四面楚歌”的今天,这并不代表危机彻底结束。

  6月6日,韩联社消息称,韩国总统办公室宣布,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组成的“生物制药联盟”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韩国总统室方面表示,各方将研讨多种制度改善方案,在确保医药品安全性的同时也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一幅横跨欧亚大陆的医药铁幕隐隐落成。有网友戏言,“干脆直接把联盟外国家写上算了”。

  几天前,BIO新任首席执行官John Crowley接受媒体采访说得很直白,“生物安全法案的出发点是美国不能丧失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导地位”,这也部分代表了美国政客的主要意志。

  全球商业竞争泛政治化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可谓是“枪林弹雨”,围剿一项接着一项。如果韩美日印欧联盟真的构建了一个所谓的“药品供应链网络”,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中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据官方消息,该联盟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药品供应不足的背景下成立的。去年12月,韩美举行关键新兴技术对话时就成立生物制药联盟达成协议,参与国范围此后扩大到日本、印度和欧盟。

  6月6日,在扩大后的联盟成立仪式上,参与者包括各国政府官员和生物医药企业,会上各国代表强调了建立可靠和可持续供应链的重要性,并同意协调各国的生物制药政策、法规和研发支持措施,进而构建医药品供应链地图。韩国总统室方面表示,与会方将研讨多种制度改善方案,在确保医药品安全性的同时也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宣言有两个关键看点:一是确保医药品安全性;二是构建医药供应链地图。字字句句旨在突破依赖于中国的医药供应链结构。

  事实上,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物安全画上等号。今年1月25日,美国国会以“保护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为由,提出了一项名为美国生物安全的法案,概念植入不可谓不用心。

  联盟成立之后,韩国、日本、印度、欧盟几个重要国家的认可与参与,无异于概念的扩大化,而且是全球范围。

  欧美一直是全世界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梯队,行业主导者。韩国、日本角逐CXO行业,印度则掌握着仿制药市场,联盟各国在产业链当中的角色形成闭环,很可能将中国的创新药和供应链排挤在外。

  而作为联盟的主要发起方,韩国可谓十分积极,参与6日联盟成立仪式的,就包括三星生物制剂、赛尔群、GC绿十字、钟根堂生物和YS生命科学等企业人士。

  其背后成熟的CXO产业是信心和底气。三星生物是韩国CDMO行业的领头羊,2023年营业收入和利润都显著超过了药明生物(营收27.61亿美元,利润约8亿美元)。此外,韩国其他CDMO企业还有乐天生物制药、SK生物等,不乏大财团加持。

  承诺设计详细的药品供应链地图,除了CXO这个卖铲子的角色,韩国还有非常多野心。

  根据韩国产业部2023年7月中旬的声明,韩国将努力到2030年实现生物相关经济产值达到100万亿韩元(约790亿美元),并将生物制药出口额提高到500亿美元。

  此外,去年12月9日,韩美举行关键新兴技术对话时,就讨论了在包括半导体、量子、生物、电池和清洁能源等关键新兴技术领域的全周期综合合作,包括一同研究、相互投资、制定标准和人才开发等事宜,与中美“脱钩”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1. 创立基金: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划在2024年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用于生物经济研发的合作。

  2. 信息共享: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将进行人员交流和信息共享。

  3. 生物医学研究合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韩国卫生福利部将加强合作,包括医学博士人才交流计划、生物医学研究合作,以及研究型医院之间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细胞和基因疗法、罕见疾病治疗和诊断设备方面。

  4. 健康创新研发协调:美国卫生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H)与韩国卫生福利部和韩国健康产业发展院将加强协调,以促进健康创新研发。

  5. 国际渠道合作:2024年,两国计划推出1.5轨国际合作渠道,专注于加速双边研发计划;确定活性药物、起始材料等,并在全球生物制药供应链中建立弹性。

  6. 传染病和免疫学生物医学研究: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与韩国国家感染疾病研究所将加强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合作。

  7. 癌症研究合作:加强在癌症登月计划2.0方面的合作,包括实施韩国国家癌症中心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之间的谅解备忘录,并讨论进一步的合作可能性。

  商业与政治有本质不同。商业重在产业链分工协作,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合作共赢,价值最大化。而一涉及政治范畴,就变成“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非此即彼,眼中再也不容沙子。

  据新华社报道,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相关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12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这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欧方以此为由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一定的关税,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和全世界汽车产供链稳定,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今年4月,欧盟也针对性的瞄准了中国高端医疗设施。欧盟官方公报,将正式对中国公共采购医疗器械展开调查,以确定欧洲供应商是否获得了公平准入。如果调查得出结论,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可能将在欧盟公开对外招标中受限,从被降低得分到完全排除在外。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美国总统拜登指示贸易代表对来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商品提高关税,“以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包括电动汽车、电脑芯片、医疗用品在内的一系列中国商品。

  其中针对注射器和针头关税将在2024年从0%提高到50%;口罩、部分呼吸器在内的个人防护品关税将在2024年从0%-7.5%提高到25%;医用橡胶手套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加征时间设在2026年。

  在疫情时期,这些低值耗材都曾充当了美国抗疫先锋的角色,如今却画风一转,翻脸不认。

  从基因检测、CXO到低值耗材,针对中国医疗行业,美国一系列看似毫无章法的动作,背后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换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涉及生物安全之嫌,不如说是排他性的商业手段,因为打击的企业都是中国出海的佼佼者。

  以基因检测为例,由于早年对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华大智造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全球唯三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企业,逐渐打破行业龙头Illumina等企业的垄断局面。

  药明系更是不必多言,作为全球前五的CXO企业,是中国医药产业链上的出海“尖子生”,美国市场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过60%。与全球众多知名头部药企有长期广泛的合作。

  在6月举行的2024年BIO国际生物大会上,BIO新任首席执行官John Crowley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能成为主导者,也不能成为领导者。这必须继续由美国主导。”

  这与美国官方的看法如出一辙。5月30日,美国众议院成员将矛头持续扩大到国内另一家国内CDMO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金斯瑞,指其与美国公司及政府的合作引发了对美国公司知识产权风险的担忧,要求联邦调查局提供调查并提交简报。信中多次强调——金斯瑞及旗下子公司的一系列在美商业化行为,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生物技术能力,直接挑战美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领导地位。

  由此可见,美国的恐惧源于有可能失去产业领导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任何具有创新性且在美国表现良好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都有几率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据美国联邦最新公布数据,初步测算2023年美国医疗保健支出增长7.5%,达到4.8万亿美元,超过预计GDP增长率6.1%。

  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美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约为14,423美元,2024年约为15,074美元,而且仍将持续增长。

  “自由贸易”这个概念是欧美首倡的,如今时过境迁,频繁翻脸,一个明显的现实是——美国的生意不好做了。

  虽然美国生物安全法没有落地,但面对不确定事件,人往往习惯于躲避风险,减少下注。

  2024年第一季度,药明康德的高端治疗CTDMO业务获取新订单和新客户迅速下降,由于涉及提取病人细胞,客户担忧增加,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同比下跌13.6%、环比下跌0.4%。另一方面,个别早期研发客户由于议案草案的扰动取消了部分早期研发服务。

  6月11日,美国2025财年NDAA(国防授权法案)出炉,没有此前提案的涉及药明系的“BIOSECURE Act 生物安全法案H.R.8333”,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狙击战”告一段落,法案年内落地无望。

  虽然可以暂时喘一口气,但药明系未来命运会怎样?如何继续在美国做生意?结局早已不是自己能左右。

  英国《金融时报》5月14日消息称,丹麦生物制药企业Genmab首席执行官Jan van de Winkel表示,尽管美国生命科学界存在“情绪”,但西方制药公司仍需要中国企业“令人难以置信且印象非常深刻的创新”。

  这是一家“用脚投票”的全球性生物药企,曾在今年4月以18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普方生物。

  这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阿斯利康、GSK等国际大药企是主要购买力。

  市场表现证明,药企收购中国Biotech或License out交易的兴趣并未减弱。决定因素不是政治、也不是偏见,而是产品/技术质地和性价比这两项延续千年的交易要素。

  事实上,今日之中国生物医药处境和半导体行业及其相似。半导体受到美国“小院高墙”政策挤压由来已久:产业管制、人才、技术限制、合作和贸易......同样的历史和路径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不断上演。

  然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其实情况更糟,出海除了技术壁垒,还有严格的审评审批、市场准入、医保报销、进院等多个环节的隐形壁垒。目前仍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处于更加孱弱的起步追赶期。而且从重视程度方面看,也难比半导体。

  过去十年,政府累计对半导体成立专项大基金超6000亿元,而生物医药领域政府基金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影响也相对有限,因此,行业期待国家设立专项大基金等形式来快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价格形成机制也是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毕井泉在去年底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科技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是关系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多、失败率高,属于高难度的创新、高风险的投资。对这类高风险投资应当允许有高回报。唯有如此,才能吸引科学家踊跃投入源头创新,吸引投资者支持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高定价就是最好的招商。”

  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生物医药崛起不易。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加需要政产学研多方的齐心协力。

  一方面,巨头药企与互联网大厂合作,将慢慢的变多的“全球唯一”“全球首款”新药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线月底,兴齐眼药旗下“近视神药”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商标:兴齐美欧品®)正式在阿里健康大药房首发上线。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2024年3月,辉瑞旗下新新一代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口服靶向药瑞美吉泮口崩片(商品名:乐泰可)在美团买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大药房线上首发。该药是全球首个且唯一采用专利口崩片技术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可以帮助患者有效阻断偏头痛发病相关的关键通路,起效快速且疗效持久。

  此外,全球首款且唯一获批用于同时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重度斑秃患者的创新药物乐复诺®、国内首款获批治疗银屑病的国产靶向口服药欧必达®、首个国产GLP-1类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等重磅创新药,均已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线上首发。

  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联手药企,通过巨量资金补贴、加大营销投入等方式参战今年的618。

  例如,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利鲁平)、用于糖尿病的达格列净片、针对很多类型高血压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慢阻肺的乌美溴铵维兰特罗吸入粉剂等海量药品参与了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或618活动,打起价格战。美团买药也在618活动期间将活动补贴覆盖阿斯利康、拜耳、辉瑞、Swisse等知名品牌。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美团买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活动以来,慢病药品等多个品类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0%。其中,慢病药品安达唐、医美面膜敷尔佳、保健品汤臣倍健蛋白粉三大品类位居销量榜首。

  京东也列出了“京东买药618开门红爆款清单”。其中: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糖尿病的盐酸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的他达拉非片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男性秃发的保法止非那雄胺片等处方药均名列其中。

  一叶知秋,见微而知著。通过药企们的新动作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新战略能够正常的看到:慢慢的变多的创新药正加速上线医药电商渠道;且创新药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销量及销售额大幅度增长,电商正成为创新药的重要新兴销售渠道。

  一直以来,院内市场都是药企营销推广的核心。无论是临床学术推广,还是客情维护,都是为了让医生在医院内多多使用自家的创新药品。

  但目前,药企们不仅调整院内市场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力度,还纷纷开拓院外市场,将创新药上线互联网,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药企们为什么开始重视医药电商渠道?为什么将慢慢的变多的创新药上线销售?或许从变动中的市场格局里能够准确的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随着改革政策落地实施,院内市场的药品销售增速放缓。例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医院要以进价将药品销售给患者,不得加收费用;两票制砍掉了流通环节,集采限制了药品中标价与利润空间;DRG/DIP政策则要求医生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合理使用处方药。不止如此,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还缩短了药品生命周期,推高了药企进院壁垒和时间成本。

  数据最能反应政策带来的市场变化。根据米内网数据库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三大终端实现药品销售额18865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公立医院端虽然市场占有率最大,占据61.3%,但增速较缓,同比增长仅为4.8%;与之相比,院外市场中,网上药店实现了30.8%的增速,在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等所有市场中增速最快。

  其次,在国家政策助推、互联网医疗发展、患者选择权提升等多重因素下,院外市场快速提升份额占比。例如,国家鼓励发展互联网诊疗,引导互联网医院探索实施线上医保支付;将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推动处方外流。

  另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多种活动提升线上购药的渗透率,并推动网上药店销售额的增长;患者方面,在线问诊、医学科普、“久病成医”等因素促使医患间信息差减少,患者在医疗决策中的参与度增加,购药的选择权提升。

  基于政策引导方向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院外市场快速地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米内网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张步泳此前就表示:“预计到2029年,我国院外市场规模将达16000亿元,超过院内市场。”

  同时,院外市场中,医药电商渠道增速最快。根据米内网数据,2023年,零售药店端销售额突破5533亿元。其中,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为代表的网上药店药品销售规模达663亿元,同比增长30.8%,占所有渠道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22年的2.8%增长到2023年的3.5%。

  截至目前,网上药店的占比仍在持续增加,医药电商销售已成为零售终端较为重要的销售经营渠道,预计其也将成为院外市场中重要的销售渠道。

  最后,医药反腐以来,传统经营销售的方式受挫,药企们纷纷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与路径。过去,处方药的营销主要围绕医生。但是,自从医药反腐以来,不正之风被重点整治。随着医药反腐持续深入,传统经营销售的方式受到巨大挑战。

  然而,营销推广是药企推出新品后快速打开市场的关键。此种情况下,药企纷纷探索创新的营销模式与营销路径。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销售正是药企们集体选择的方向之一。

  例如,华领医药在2022年底尝试线上首发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华堂宁”后,第一天在网上渠道就实现了远超传统渠道预期的销售额。之后,数字化营销更为其带来丰厚收益。华领医药药品营销部副总裁董清表示:“过去一年,华堂宁在院内市场和院外市场的销量各占约50%。”

  此外,辉瑞、阿斯利康、礼来、百济神州、华东医药、绿谷制药、东阳光药业、利奥制药等药企均探索将创新药上线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总结来看,一边是增速放缓的院内市场,一边是快速地增长的院外市场,药企们选择将后者作为市场新增量;另外,一边是受到重挫且高风险的传统经营销售的方式,一边是新兴的、合规的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销售,药企们显然更愿意应用合规的数字化营销。

  很久之前,阿里、京东就已经布局医药健康。如今,美团、抖音、快手、百度、拼多多等平台也已进军医药电商,试图在网上药店快速地增长的阶段分一杯羹。

  更多的入局者,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现阶段,互联网大公司们看准了稳步增长的院外市场与快速地增长网上药店,并预计随网上购药渗透率提升,平台GMV加速增长,公司收入也将随之成长。

  可以说,在市场成熟、多业务增速乏力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公司已将医药电商视为新的增长点之一。也因此,为了抢占更多市场占有率,大厂们在医药健康领域又开启了新一轮商战。那么,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具体战术是怎样的?

  在抢新品首发方面,各大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各显神通,打得是你来我往。2024年5月底,阿里健康与兴齐眼药达成合作,线上首发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同一时期,京东健康线上首发美适亚®(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该药物专门用来医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相关的厌食症,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及癌症患者恶病质引起的体重明显减轻。据悉,美适亚是目前国内唯一针对治疗恶病质明确口服剂量的药品,已被《CSCO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2021)》直接推荐。

  事实上,两大平台此前已在各自平台线上首发了多款新品。例如,阿里健康与罗氏、第一三共、辉瑞、华东医药等知名药企合作,线上首发了抗流感创新药速福达、骨科镇痛产品洛索洛芬钠贴剂、偏头痛新药乐复诺、利拉鲁肽注射液(中文商品名:利鲁平)等重磅创新药品。

  京东健康与阿斯利康、梯瓦制药、百济神州等药企合作,线上首发了糖尿病新药安达释、治疗亨廷顿舞蹈症药品氘丁苯那嗪、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及肿瘤创新药安加维(地舒单抗注射液)。

  另外,辉瑞此前在美团买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大药房均上线了新新一代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口服靶向药乐泰可。由此可见,大平台与大药企的合作,暂时并未出现“二选一”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底,京东健康在北京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新品首发签约会。会上,其与Swisse、同仁堂、鱼跃、瑞迈特、蔓迪、华润双鹤等86个知名品牌完成新品首发签约,并就新品的打造及资源投入达成一致。

  随着慢慢的变多的药物新品线上首发,电子商务平台的药品种类正逐渐完善。根据京东健康最新年报,2023年,京东健康线上可经营药品品种已全部覆盖。

  通常来说,新药上市后,需要长周期的学术推广与营销才有机会产生销量。但在互联网,这一周期被快速缩短了。

  晖致中国电商部门负责人赵晶曾分享一个案例:一款优质药品在京东电子商务平台首发之后,通过数字化营销,上新一周即排名京东好药榜TOP1。上市一个月,就上升到OTC氨糖品类第二位。

  再如,辉瑞的偏头痛特异性靶向治疗创新药乐泰可在京东大药房首发当天就售出1000盒,是除京东大药房以外的所有渠道销量总和的1.5倍。

  这一方面是因为线上购药的渗透率提升,药企投入了一定的营销费用;另一方面是京东、阿里等平台对第三方商家与新药的流量支持。

  以阿里健康为例,天猫健康平台于2024年4月启动“新品跃爆计划”,宣布将投入数千万元级别的资金与专属团队,重点扶持100款健康新品,并对其中的10款重磅新品采取“一品一策”,针对每个品分阶段制定扶植策略、激励与运营方案。

  据介绍,“新品跃爆计划”将在首页、搜索、推荐等基础上,新增全域霸屏的“新品tab”,并在新品冷启期开通搜推精品池、小黑盒新品池绿色通道,给予公域流量扶持。同时,在新品培育期,平台将定制精准拉新专案、开发专属营销工具、人群破圈营销专案,整合淘系平台的精准免费流量。

  另外,“新品跃爆计划”还设置了首销激励、人群激励、IP激励、种草激励等方案,帮助药企、商家打造爆品。

  不只是阿里健康,其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也在加强流量支持,促进平台上的企业、商家增长销售量与销售额。如京东健康于2023年加大了对第三方商家在流量上的支持力度。京东健康通过优化流量分发机制、打通并开放更多站内频道和销售场景,让优质商家和产品获得更多曝光展示机会。

  当药品齐备、买家就位之后,各大平台开始内卷服务,打造优质线上购药体验,提升市场占有率。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平台们从物流、线上问诊、医保支付等方面发力提升服务。

  例如,2023年,阿里健康逐步优化药品物流网络布局,确保药品次日达服务保持在高水位,并在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核心城市升级为次日送货上门,让客户享受到更稳定便捷的服务。

  京东健康则持续扩大覆盖全国的仓库网络和全温区配送服务范围。据介绍,依托24个药品仓,京东大药房超90%的订单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且其冷链配送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同时,京东健康还聚焦即时零售业务,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平均28分钟送药到家”的服务体验。截至2023年年底,京东健康即时零售业务覆盖超过480个城市,合作线小时全天候响应用户需求。

  用药体验方面,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医院、签约医生、在线小时药事服务。以阿里健康为例,截止2024年3月底,其已与超22万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签约合作,为平台上的消费的人提供在线年,阿里健康平台的日均问诊量(不含开方)增长至1.1万余次。借助互联网医院,电子商务平台可提供线上复诊、线上开方、在线购买创新药等一系列服务,方便患者购买、应用创新药。

  另外,医药电商平台还在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线月,北京市医保局发布消息,其正组织京东和美团两家购药平台开展非处方药品线上支付系统测试工作。此前,已有上海、浙江、辽宁、安徽、广东等省市探索线上医保支付功能。其中,京东健康在上海市近700家药店开通了线上医保支付,为当地消费的人提供线上医保购药体验。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逐渐完备,患者将更便捷地应用创新药。从本质上看,这是货真价实的提升了创新药的可及性,对于创新药的渗透率与销售额有巨大帮助。

  当我们谈论药明时,我们担心的是这些为全世界配置的CDMO产能,在全面脱钩后卷向国内,所到之处皆为焦土。

  《生物安全法案》(H.R.8333)加入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修正案未能获得众议院规则委员会的批准,后续立法进程较难推进。所谓“CDMO全面脱钩”终于开始转向证伪的路线,虽然还将经历证实-证伪的反复横跳。

  法案延宕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力不强。位于全球生物科学技术顶端的既得利益集团,第一先考虑的不是屏蔽中国CDMO ,而是供应链安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需要在地缘间均衡配置产能,构建1(中国CDMO)+N (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的格局。

  国内支付能力、投融资有改善的征兆,我们都知道春天会到,但现在依然寒冷。CXO转机是吹在脸上的暖风,意味着海外生存空间没有封死,生物医药迎来喘息之机。

  中国CDMO高增长的主线逻辑已经断掉,在地缘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海外药企研发生产外包订单向国内的转移进程正放缓或中止。

  据浙商医药统计,CXO主要上市公司2024Q1收入同比增速平均-7.44%,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平均-41.68%。

  但中国CDMO仍然是最靠谱的供应商,在Know-how、成本控制、人力资源、产能基建、交付效率和可靠性上,具有全面的优势,是海外MNC、中小Biotech配套供应链的重要一部分,全面脱钩是不可能的。

  如同富士康不会威胁苹果一样,中国CDMO不过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只会强化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据BioCentury调查,在141名受访者中,75%表示与中国CDMO 有合作。失去中国CDMO的支持会使得美国企业在全球处于劣势,主要是无法获取中国公司提供的高效、高质量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不会有足够的非中国产能,这最终将对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造成最大影响。

  中国CDMO的崛起,是全球医药资源合理分工配置的结果,是市场力量自发选择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仍是利润最大化驱动,海外生物科技既得利益集团并没有推动脱钩的强烈动机。

  所以,我们看见《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不得不设置8年缓冲期,现在立法进程甚至严重受阻。

  6月5日,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EU)共同参与的民官联合“生物制药联盟”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构建医药品供应链地图。如果生物安全法案最终生效,这个联盟可以分一杯羹,但不能达成重置供应链的目的。

  两个最有力的竞争者都存在短板。韩国自身处于(朝鲜半岛)地缘风险的漩涡之中,而印度工厂质量上的问题高发,谁敢对三哥all in?

  MNC正避免供应链过于单一的风险,在全球分散配置一供、二供、三供、四供,以应对地缘关系的不确定性。

  诺和诺德、礼来甚至自建产能,确保GLP-1药物供应链安全。诺和诺德110亿美元收购原属于康泰伦特的三座灌装工厂,用于生产司美格鲁肽。礼来在印第安纳州追加53亿美元扩大替尔泊肽产能,为公司近15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自2020年以来,礼来已花费超过180亿美元在美国和欧洲建设、扩建和购买制造工厂。

  印度CDMO行业未来5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11%。韩国三星生物2024Q1合并收入0.94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1%,累计签订价值超过125亿美元的CMO合同。日本富士胶片CDMO业务预计2025年收入将达12.8亿美元,2030年增至32亿美元。

  CDMO对悲观因素已提前计价,下一个问题是,创新药企是否会卷入脱钩风波。5月30日,在致FBI的一信函中,美国众议院点名传奇生物。

  与电动车不一样,创新药无法把价格战卷到国外。君实生物PD-1特瑞普利单抗美国首发定价确定为K药在美售价的8折,即8892美元(240mg)。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美国首发定价分别为6300美元(1mg*21粒)和25200美元(5mg*21粒)。传奇生物BCMA 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在美国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价格46.5万美元。这些都与美国创新药高定价体系保持一致。

  由于FDA严格把关,国内创新药直接出海,具有较高的成本门槛和技术门槛,在供给量上将长期维持低水平。第二个百济神州难以再现,创新药企通过BD出售海外权益仍将是主流方式。

  为避免卷入脱钩风波,出海药企采取主动切割的方式。据Endpoints News 4月份报道,百济神州从药明康德获得泽布替尼的原料药,但一直在努力寻找第二家供应商,这样的一个过程已接近完成,很快就会开始运作。第二家供应商总部设在瑞士。

  中国创新药无法成为扰动美国创新药既得利益格局的鲶鱼,暂时不具威胁感。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看美国的警惕之心考虑得有多长远。

  事实上,在海外生物科学技术复苏大势中,国内创新药的洼地效应越来越明显,逐步沦为MNC的配套研发基地。

  据动脉网、Wind数据,2024Q1国内医疗健康投融资退回2017Q3水平。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Q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合计约645.05亿元,同比增长12.30%,单看3月,融资额约229.92亿元,环比增长25.11%。

  海外Biotech融资环境显著改善,CXO受益,临床阶段外包需求回暖逐渐从RFP(询单量)回暖传导至订单回暖,ICON 2024Q1 RFP双位数增长和净新签订单金额同比环比高中个位数增长,Lonza小分子临床阶段需求展现出初步复苏迹象,CRL预计订单需求在2024年晚些时候改善。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鲍威尔承认通胀已经实质性地放缓。6月12日公布的美国5月核心CPI同比增速降至3年低位,环比增速0.2%低于预期,加上AI加持(苹果AI后来居上),纳指100继续走在连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的路上。美股生物科学技术也将走出垃圾时间,迎来一波上升,整体处于景气长周期的开端。

  2024年度截至4月30日,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许可项目累计25笔,较去年同期增长56%,累计交易总金额超百亿美元。随着海外生物科学技术资产越来越贵,国内创新疗法性价比凸显,将继续吸引MNC抄底。

  今日,明济生物TL1A单抗FG-M701,以1.5亿美元首付款把全球权益卖给艾伯维,并有资格获得后续高达15.6亿美元的临床开发、监管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与第一代TL1A抗体相比,FG-M701通过独特的工程化改造,旨在为炎症性肠病治疗提供更高的疗效并减少给药频率,具备成为同类最佳的潜力。

  6月12日,一家许久未有新消息的中概股Biotech康乃德向SEC提交了一则人事变动的文件,公司首席执行官郑伟、总裁兼董事会主席潘武宾双双在6月10日提交辞呈,并于6月12日生效。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郑伟和潘武宾还是此公司的两位创始人。

  截至6月12日收盘,康乃德的股票已连跌两日,6月11日跌幅达10.29%,12日跌幅3.28%,目前股价为1.77美元/股,总市值不足1亿美元,而康乃德市值最高曾接近14亿美元。

  在宣布两位创始人离职消息的同时,康乃德还宣布了接班人选,由Kleanthis G. Xanthopoulos担任董事会主席;Barry Quart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David Szekeres为公司总裁。

  康乃德的新闻稿显示,本次人事变动主要是由于公司进入了商业化的准备阶段。刚刚上任的董事会主席Kleanthis G. Xanthopoulos表示,“公司核心产品rademikibart在哮喘和特应性皮炎方面产生了高度差异化的数据,这使得康乃德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后期公司,并进入了商业化准备阶段。我希望通过新领导团队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丰富经验,使得 rademikibart 和其它产品线的最大潜力/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其中,Barry Quart还曾担任辉瑞公司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在辉瑞收购华纳兰伯特前,Barry Quart全程负责了重磅HIV药物奈非那卫(Viracept)的开发和注册。

  康乃德官网显示,旗下核心产品rademikibart是一款IL-4Rα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适应证的中国试验目前正处于关键临床III期,特应性皮炎全球和哮喘试验处于II期。

  另外,康乃德还具备另一核心产品CBP-307,这是一款口服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1)小分子调节剂,关于溃疡性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两大临床研究都还处于II期。

  2023年11月,康乃德与先声就前者核心产品rademikibart达成合作,授予后者在中国独家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权利。

  不过,康乃德如今的股价由辉煌走向“颓势”,与rademikibart的临床数据不无关系。基于未达预期的临床表现,rademikibart被投资者质疑从Me-better沦为了Me-worse产品。

  2021年3月,康乃德登陆纳斯达克,手握IL-4Rα重磅产品,剑指“A pipeline in a drug”重磅炸弹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上市首日便迎开门红,成为市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不仅如此,IPO前的康乃德就备受资本青睐,几轮融资背后集结了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礼来亚洲基金等知名VC/PE机构,启明创投更是在A、B、C三轮融资中连续投资康乃德,并且是A轮领投方。

  然而,在上市的同一年,2021年11月,康乃德宣布rademikibart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全球II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三个剂量组16周数据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市场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有投资者甚至表示”大跌眼镜“,抱怨预期中的Me-better沦为了Me-worse,受此影响,次日康乃德股价暴跌近60%。

  接着在2022年,康乃德公布rademikibart的II期临床详细数据,在不分亚组的情况下,rademikibart各项有效性终点几乎都难敌度普利尤单抗。

  在临床数据与进展都不及度普利尤单抗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就指出,从未来的商业化上来看,即使等到rademikibart先在中国市场上市,也较难跟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度普利尤单抗相竞争。

  不过,自度普利尤单抗打开市场,rademikibart仍然是一众国产IL-4Rα单抗中进展较快的产品,rademikibart前列仅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和康诺亚的司普奇拜单抗(CM310),前者是唯一一款已上市的IL-4Rα靶向药,后者的上市许可申请已在今年4月底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而康乃德rademikibart则紧随其后,牵手国内头部大药企先声也为其此后的中国市场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雷神“DQ27F240E”26.5 英寸显示器上架:2K 240Hz,3999 元

  续航 180 天,领普智能推窗器 WD1 升级版上架小米有品售 399 元

  【#女生高考查分701后质疑自己#:咋能这么高?】6月23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内蒙古集宁一中官方账号...



返回顶部